首页 >复合海藻茶饮料加工工艺的研究

复合海藻茶饮料加工工艺的研究

作者:饮料工艺 时间:2023年4月5日 09:11

 

    为了使海藻茶过滤出来的海带渣能够更好地被利用,菊花和决明子不参与打浆过程,直接将其包成料包进行煮制。甜叶菊参与打浆过程会导致一甘味过重,故也不参与打浆过程。

    将市售的干海带浸泡后切条,与山植和红曲一起放人打浆机以料液比1:5进行打浆。将打好的海带浆加热至沸腾,在沸腾后10min,30min,60min,120min,180min分别取样测定岩藻糖、硫酸根和Konacolin K的含量,根据其含量确定最佳的沸腾时间。将煮好的海藻茶倒人过滤布通过布氏漏斗进行过滤。

调配试验 基木原则:一方面要实现产品的标准化,使不同批次产品保持一致性;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饮料的风味、色泽、口感、营养和稳定性等,力求各方面能达到很好的效果。(1)海藻茶原料的配比:通过感官评定确定海藻茶原料的最适比例,根据该最适比例制成海藻茶。(2)酸味剂的确定:取相同质量的海藻茶,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05%的柠檬酸、抗坏血酸与苹果酸,搅拌均匀,分别进行品尝。根据感官评定确定酸味剂的种类及其用量(3)甜味剂及甜酸比:原料中已加人甜叶菊作甜味剂,但若其用量过大则致使口感不好,故加入一部分白砂糖来补充甜味。但白砂糖热量高,用量不宜过多。固定海藻茶及酸味剂(0.05%)的含量,改变白砂糖的添加量,分别为1.5%,1.75%,2%,2.25%,3%,即甜酸比分别为30:1、35:1,40:1,45:1,50:1,按上述比例配制,根据感官评价评定甜酸比。(4)柠檬酸钠:固定海藻茶及酸味剂(0.05%)的含量,改变柠檬酸钠的添加量,根据感官评价确定柠檬酸钠的添加量。在以上实验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采用感观评价的方法对不同海藻茶饮料配方所其有的感观指标(滋味)进行评价,确定了海藻茶的最佳调配方案。

 

海藻茶调配的研究

海藻茶原料配比:海藻茶原料的比例及感官评价表中可以看出,菊花的含量对海藻茶的口感影响

较大,菊花可以使海带脱腥,但过量的菊花则会致使不良口感的产生。甜叶菊虽是一种天然甜味剂,但若添加过多,会产生不愉快的后味,故最终确定淡干海带:红曲:决明子:山楂:菊花的质量比为10:1:1:1:0.3,每10g淡干海带放入0.5-1片甜叶菊。

 

海藻茶口味的调配 (1)酸味剂的确定:添加柠檬酸的海藻茶酸味较愉快,添加了抗坏血酸的海藻茶涩味较为突出而添加了苹果酸的海藻茶后味较苦。故以柠檬酸作为酸味剂。固定海藻茶的含量,分别向其中添加不同含量的柠檬酸,根据感官评定确定了柠檬酸的含量为0.05%一0.1%。(2)甜酸比:根据感官评定确定甜酸比为30:1和40:1.(3)柠檬酸钠:据感官评定确定了柠檬酸钠添加量为0.01%一0.05%。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对柠檬酸加人量(A)、柠檬酸钠(B)、白砂糖加人量(C)进行正交试验。正交试验结果与极差分析得出最佳配比为柠檬酸0.075%,柠檬酸钠0.0125%,白砂糖1.75%.

结论

无籽刺梨又称金刺梨,蔷薇科蔷薇属,多年生常绿丛生灌木,是贵州的特有品种,幼果长满青刺,成熟果实呈暗橙黄色且果实表皮毛刺基本脱落,种子败育?。无籽刺梨在栽植3年后开始挂果,高4~6m,一般4~6月开花,果实10月成熟,果实呈卯球形,直径约2cm,少数的果实中含有1~2粒种子果肉占果重的98.11%,可食率极高,果实味清香爽口,酸甜适度。果实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被称为“维C之王”。无籽刺梨是喜温性的中亚热带物种,耐旱,耐贫瘠,易种植,可加工利用。

果汁制备的关键技术

护色技术:费约果果实中含有大量的多酚氧化酶,在加工中极易褐变,影响产品色泽,其OD值与褐变程度成正比。加入护色剂异抗坏血酸钠盐,添加量分别为0.04%、0.06%、0.08%、0.10%、0.12%,放置24h后,测定OD值。

酶解技术:探讨酶解时间2h,酶解温度50~C时,分别加入0.01%、0.03%、0.05%、0.07%、0.09%、0.11%的果胶酶,确定果胶酶添加量;酶解时间2h,果胶酶0.05%时,分别于20、30、40、50、60、70~C进行酶解,确定酶解温度;酶解温度50~C,果胶酶0.05%时,分别酶解0、30、60、90、120、150min,确定酶解时间。按(3)进行正交试验,得出费约果酶解的最佳条件。

浸提技术:因无籽刺梨的出汁率较低,酶作用效果不明显,故采用热水浸提法。当浸提温度60~C,浸提时间为120min时,实验号1~5设为l0%、20%、30%、40%和50%,确定料液比;料液比为30%,浸提时间为120min时,实验号l~5设为30、40、50、60、70和80~C,确定浸提温度;料液比为30%,浸提温度为60~C,实验号1~5为浸提30、60、90、120和150min,确定浸提时间。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