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蓝莓红巧梅花茶饮料加工工艺的研究

蓝莓红巧梅花茶饮料加工工艺的研究

作者:饮料工艺 时间:2023年2月25日 09:36

    红巧梅花茶,俗称妃子红茶,具有调整内分泌紊乱、解郁降火、补血、健脾胃、通经络、消炎、祛斑作用,特别是对内分泌紊乱引起的黄褐斑、雀斑、肝斑、色斑、暗疮有明显疗效。

    本研究以具有美容养颜效果的蓝苟和红巧梅花茶为原料研制的蓝苟红巧梅花茶饮料,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价值,符合人们对时尚的追求,可满足人们对营养保健的需求,发展前景很好。

工艺流程

    鲜蓝莓汁的制备:选料--清洗--破碎--酶处理--榨汁--粗滤

    红巧梅花茶的制备:茶叶--原料的选择--原料的预处理--浸提--过滤

    蓝莓红巧梅花茶的制备:复合--调味--均质--杀菌--灌装--成品

工艺要点

鲜蓝毒汁的制备

    (1)原料选择:选用新鲜、充分成熟的蓝莓果实,剔除不成熟果、病虫果、霉变果、腐烂果和枝、叶及其他杂物。

    (2)清洗:为了除去果实表而的砂土、灰尘、微生物、农药残留等。

    (3)加热:破碎后迅速加热至80℃,经8-10min,钝化各种氧化酶类,并使果肉软化,溶解果色。

    (4)酶处理试验:采用酶反应温度40, 50. 60℃,加酶量0.3%.0.40%、0.5%,酶解时间2,3.4h和误差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根据出汁率的多少确定酶处理的最佳条件。

    (5)榨汁、过滤:采用冷榨法取汁,果汁用200目筛网过滤,确保滤除果实种子与皮济。

红巧梅花茶的制备

    将红巧梅花3朵加入20, 50, 8OmL的清水,在容器中加温,分别维持40, 60, 80℃,浸渍10,30, 60min后取其滤液。

复合原汁配方确定

    将鲜蓝莓汁和红巧梅花茶按一定体积比((1:2, 2:3,1:1. 3:2, 2:1)混合后进行感官评定,根据感官评定结果初步确定各原汁的添加比例。

风味调配

    采用复合原汁含量(10%, 15%, 20%),蜂蜜(6%、7%、8%)、vc(0.2%、0.3%、0.4%)、误差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感官鉴评,根据感官评分结果,确定最优风味调配。

过滤:采用压滤法过滤。

灭菌:为了保持果汁的品质,将饮料罐装封口后在100℃热水中灭菌15min,迅速冷却至5℃以下贮存。

鲜蓝莓汁制备酶处理方法的确定

    由极差分析可知其最优组合为果胶酶反应温度为50℃、加酶量0.5%,酶解时间为4h。各因素的R值均大于空列的R值,说明各因素对指标的影响是可靠的。其中RB最大,说明加酶量为影响出汁率的重要因素,酶解时间和酶反应温度为次要因素。

红巧梅花茶制备工艺的确定

    由表2极差分析可知其最优组合为红巧梅花茶浸渍温度为80℃、加水量50mL,浸渍时间为60min。影响红巧梅花茶浸渍因素的主次红巧梅花茶浸渍温度为影响的重要因素,试验误差的影响可以忽略。

结论

绿茶汁的制备

将绿茶按茶、水重量比1∶50泡入80℃温水,约1 h后过滤,得到茶叶汁液。

甘草汁提取工艺和条件的确定甘草→清洗→浸提→过滤。浸提微波功率、浸提时间、浸提方法均会影响甘草汁的质量和风味。浸提工艺对甘草汁色泽和风味的影响试验表明,浸提甘草的最佳工艺为:甘草与水的比浸提工艺对甘草汁色泽和风味的影响火力微波功率(W)色泽风味感官评分低火160淡黄色甘草味较淡82中火480微黄色甘草味适中89高火800黄色甘草味香浓92注:浸提时间为2 m in。例4g∶100 mL,浸泡2 h后用高火(功率800 W)浸提2min。此工艺浸提出的甘草汁色泽呈黄色,护色效果明显,甘草味较浓,清香甘甜。

绿茶、苹果、甘草复合汁的加工工艺

工艺糖经溶解、过滤↓甘草汁、绿茶汁、浓缩苹果汁→调配→定量混合(加入纯净水)→过滤→脱气→灭菌→灌装→封口→喷淋杀菌→烘干→喷码→贴标装箱→箱体喷码→成品

工艺要点

混合调配将蔗糖、柠檬酸钾、蜂蜜、稳定剂(磨细)等溶解后按一定顺序加入苹果、绿茶、甘草的澄清汁液制成半成品料液(绿茶苹果甘草汁)。

过滤半成品经双桶过滤器精滤后除去其中各种肉眼看不见的固体杂质,然后加入板式换热器加热至60~70℃。

脱气料液中本身含有氧,同时加工过程中不断与空气接触,引起空气的二次混入。为除去料液中的空气,防止或减轻天然色素、维生素C及香味的氧化降解,料液也需脱气,脱气压力一般为0.05 MPa。

灭菌、灌装、封盖脱气后立即以30 s、135℃瞬时灭菌,当料液的温度降至92~95℃时可迅速灌装和封盖(此时饮料瓶及盖已洗净、灭菌)。

喷淋、喷码、贴标封盖的瓶装饮品进入杀菌机95℃下杀菌30 m in,以充分保证该饮品商业无菌。然后喷码贴标,装箱即得成品。

离心沉淀率的测定成品取样放入10 mL离心管中,3 500 r/m in离心15 m in,弃上清液,收集沉淀干燥后称重,计算沉淀物总量占样品总重量的比例:沉淀率=沉淀物重/10 mL样液重×100%。